云飞百科

云飞百科

《三指禅》消渴从脉分症论 消渴三消的临床分类

健康知识 0

脉诊法之其他诊法

除了独取卖戚寸口诊脉外,脉诊中还有一些其他的辅助诊怯

一、足三脉

足兰脉是足部的趺阳、太溪、太冲三脉。由于它们在诊断疾病与判断预后中,有很重要的作用,所以为历代医家所注重。如《脉诀汇辨》认为:足三脉为人生根本之所系,临诊之时不可不察。其日:「予见按手而不及足者多矣,将欲拯人于危殆,盖亦少探本之原乎?」然而,诊此三脉,远不及诊寸口脉简便易行,因而不易普遍施行。诚如《雪斋读医小记》所云:「仲景施之伤寒卒病急难重症则可,若欲令一般门诊,皆除靴脱袜,延颈以就诊,恐腾为笑谈矣。」尽管如此,作为重症危症时的一种补充诊法,仍然是很有意义的。况且,若手之寸口脉微弱难寻,则可诊足三脉以决诊。如《医学人门》所云:「是三脉虽不比手之六脉可通二经,然手脉既失,亦可诊之以断死生,古人设此,正欲冀其万一耳。」足三脉之所以能候人之根本,是因为人之元气藏于肾之下极,足脉为元气所发,故《三指禅》日:「阳气从下而耗,两足无脉,纵两手无恙,其命不能久留,两手无脉,两足有脉,调治得宜,亦可挽转生机。」所以,此诊法即使在今日,也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

1、跌阳脉又称冲阳脉。在足背内庭穴直上五寸处,为足阳明胃经所出。诊此脉可以候胃气之强弱。《医学入门》日:「动则有胃气,止则无胃气。」《话人书》则称其为:「死生之要会。」此脉之跳动,以缓而有力为常,若弦急或减弱则为病脉。慎渣《医宗必读》日:「冲阳脉不衰,胃气犹在,病虽危,尚可生也。然旺中又忌弦急,弦急者肝脉,若见此脉,为木来克土,谓之贼邪,不治。」又如《医门法律》云:「趺阳足脉以迟缓为经常,不当浮数。」「趺阳脉浮,必是胃气虚馁、不可发汗。」这些都是临床经验之谈,为诊此脉之参考。另外,脱疽诊此脉可以判断病情轻重及进退。

2、太冲脉。如《医宗必读》曰:为女子以血为本在足内踝后,跟骨上方之凹陷中,为足少阴经所注。诊之以候肾气之盛衰如「盖水者,天一之气,太溪不衰,肾犹未绝,病虽危尚可生也。」在足背、足大指率节后二寸之陷中,为足厥阴脉所注。诊之以候肝气之盛衰,「盖肝者,东方木也,生物之始,此脉不衰,则生生之机尚可望也。」又,历来认以肝为先天,诊妇人之疾患,犹重此脉。如《脉诀汇辨》日:「妇人主血,肝为血海,此脉不衰,则生生之机犹可望也。」诊足部三脉,常以一指或两指诊之,其脉动当流利均匀。《医学真传》形容为:「厥厥动摇,圆疾如豆。」《三指禅》则指为「往来息均是常」。

至于《诊宗三昧》所说的:「脉法以寸口趺阳少阴三者并列而论,是即寸关尺三部之另别号。」实不足称道。而《通经身考》所说的:「气口即可以决死生,而余经之动脉可不弗诊矣。况女子取太冲,如何可行?」则属封建陈腐之论,不足为法。近人何希时所说的:「吾尝于产后将脱,喘脱垂危等重症,诊气口已微细难寻,模糊不清之时,加诊太溪以察肾气,趺阳以审胃气,心中得以了然。可下短期之决诊,或可使论治处方得壮胆量,则未始非诊法之大助也?」则为阅历之谈,可为今日之法。

二、喉手对比诊法

又称人迎气口诊法。此法最早见于《黄帝内经》,人迎在喉旁,气口在寸口。人迎以候外,气口以候内。在喘、水、胀等病证的诊断中,有一定参考价值。

三、遍身诊

即三部九候诊法。是《黄帝内经》时期,特有的诊脉法,自独取寸口诊法流行以来,已很少有人使用。

此九脉常以单指或双指诊之,以相互协调为无病,一处相失或相减则此处有病。何希时自诊九脉之后指出:「应指皆不甚明显,苟非潜心冥索,未易仓卒得之也。」所以,难在普通门诊施行。

四、弹按相应法

此法亦见于《黄帝内经》即一手按内踝上五寸处,另一手当内踝而弹之,若中手,则无病,反之则有病。未见后人有使用之记述。

五、脐下动气诊法

这是据《难经》「肾间动气」之说,而提出的一种诊法。《医学正传》日:「肾间动气者,脐下气海,丹田之地也。凡见人之病剧者,人形赢瘦,大肉已脱,虽六脉平和,犹当诊足阳明之冲阳,足少阴之太豁。二脉或绝,查候脐下肾间动气,其或动气未绝,犹有中孝陵可生之理;动气如绝,虽三部平和,其死无疑,医者岂可不详察乎?」脐下动气,即今日腹主动脉,其价值如何殊难评定,但近来有报道有诊腹主动脉以处方用药者,恐为此法之流欤?其他如伤诊鱼际之脉,以断预后,妇科诊中指脉,以断产之与否等等,都在脉诊范围之内。学者亦应知晓。

三指禅之寸口脉

周学霆 ,清代医家,字荆威,号梦觉道人。湖南邵阳人,清乾隆三十六年(1771)六月生,13岁应童子试,名列榜首。但体弱多病,抚书长叹:“身之不健,谈何功名!”即弃儒从医,游历湖湘,广求名师,得导引术获愈,遂改攻医。善于诊治,崇信佛道。自谓脉学难晓,“会心人一旦豁然,全凭禅悟……全身脉息,于瞬息间尽归三指之下。”遂集四十余年诊脉经验,参考诸家之论,撰成《三指禅》三卷(1827年)行世。论脉以“缓脉”为准,认为“精熟缓脉,即可以核喊知诸病脉”。并以浮、沉、迟、数为四大纲,论述二十七脉,对后世脉学颇有影响。

晦庵朱子跋郭长阳医书云∶“予尝谓古人之于脉,其察之固非一道矣。然今世通行,惟寸、关、尺之法为最要,且其说具于《难经》之首篇,则亦非凭空结撰也。故郭公此书,备载其悟,而并取丁德用密排三指之法以释之。夫《难经》蔓乎尚已,至于丁德用之法则,余窃意诊者之指有肥瘠,病者之臂有长短,以是相求,或未为定论也。盖尝考经之所以分尺寸者,皆自关而前却是。则所谓关者,必有一定之处,亦若鱼际,尺泽之可以外见而先识也。然考诸书,皆无的论,惟《千金方》内,以为寸口之处,其骨自高,而关尺由是而却取焉。则其言之先后,位之进退,若与经文相合。独俗间所传《脉诀》,五七韵语,其词浅陋,非叔和本书明甚,乃能直指高骨为关,而分其前后,以为尺寸阴阳之位,似得《难经》本旨。余非精于道者,不能有以正也,姑附于此,以俟明者而折衷焉。”按《内经》十八卷,即三坟古书,既未经孔子删定,复未经朱子集注,医喙争鸣,互相排诋,分门别户,莫知适从。独指高骨为关,以定尺寸,得朱子之跋,而脉之部位始得其准。

高骨为关,从关至鱼际得一寸(脉浮九分),而寸以名;从关至尺泽得一尺(脉见一寸),而尺以名。以关为间隔,而尺寸不得混为一家。合寸、关、尺为三部,其解最为直捷,不得曲为分晰。

六部之脉,候之寸、关、尺,出于《脉要精微篇》。左寸以候心,左关以候肝,左尺以候肾;右寸以候肺,右关以候脾,右尺以候命门,以明六部各有所属。究之候脉,分而不分,不分而分,则得诀矣。《脉经》曰∶“春弦夏洪秋似毛,冬石根据经分节气。婀婀缓若春杨柳,此是脾家居四季。”假如春脉弦,岂有肝脉弦而余脉不弦之理乎?弦则俱弦,不过言春乃肝气主事,非谓独候之左关。但得浮洪,即属心火,不必定拘左寸;但得短涩,即属肺金,不必定拘右寸;但得沉细,即属肾水,不必定拘左尺;但得和缓,即属脾土,不必定拘右关。五脏之脉分,五脏之部不分也。是以伤寒之脉,仲景一书曰浮、曰紧、曰长、曰弦、曰沉、曰微、曰伏、曰代,但统分脉之浮、紧、长、弦、沉、微、伏、代,并未专指何经。内伤之脉,叔和一书,失血宜沉细,不宜浮紧;水症宜浮大,不宜沉伏;上气宜浮滑,不宜沉数;腹痛宜沉伏,不宜浮洪;消渴宜数大,不宜虚细;咳嗽宜浮缓,不宜细数。但分脉之宜与不宜,亦不必辨其何脏,此其明白可证者也。要须知先天一点真阳之火,潜于水中,寄居两尺,在右火用事,水为之涵。火生土,是为脾土,居右关;土生金,是为肺金,居右寸。在左水用事,火为之温。水生木,是为肝木,居左关;木生火,是为心火,居左寸。自无而生有,由下而生上,各有其位而不可易者。《难经》曰∶“取寸口以诀五脏六腑之死生吉凶。”寸口者,手太阴之动脉。《内经》曰∶“心脉满大,痫瘛筋挛;肝脉小急,痫瘛筋挛;肾脉小急,肝脉小急,心脉小急,不鼓皆为瘕;肾肝并沉为石水,并浮为风水。”此又于部分之间,而别有会心者。分而不分,不分而分,神而明之,存乎其人。

天下之理,有不必辨者,有必欲辨者。不必辨而辨,则其理晦;必欲辨而不辨,则其理亦晦。心与小肠相表里,肝与胆相表里,肾与膀胱相表里,肺与大肠相表里,脾与胃相表里,形质既已相配,气脉自然相通。而以为大小肠之在下,不得候之于上,相为表里,则可;同居其部,则不可。易为左心膻中肝胆肾小肠,右肺胸中脾胃命大肠。亦思气类相感,有不见其端倪者。琥珀拾芥,悬空亦起;磁石吸铁,隔碍潜通。而何论陆腊大小肠之在下,心肺之在上也乎?且胸中膻中,改悉野间不能寸,小肠丙火,何得与肾水同居,大肠庚金,何得与命门同宿乎?此则不必为之穿凿而辨者也。而有不得不辨者,左肾以藏水,右肾以藏火,既已力辨其非,何以两肾俱藏水,列诸左右,独候之左尺,有是理乎?不知两肾皆藏水,即皆藏火,不过左以水为主,右以火为主耳。吾为之正其名曰∶左心小肠肝胆肾膀胱,右肺大肠脾胃肾命门。

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,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。《脉经》曰∶“人迎紧盛伤于风寒,气口紧盛伤于饮食。”夫前一分,即左右寸也。左寸本以候心,心非受风寒之所,而以为紧盛伤于风寒;右寸本以候肺,肺非积饮食之区,而以为紧盛伤于饮食。辗转思维,不得其解。乃今于天地营运而知之矣。天左旋,风寒为天之邪,人迎之而病,邪氛胁逼,畏风恶寒,亦见于左之上部;地无旋,地之气右旋,人身之气亦从右始,是以右之上部不名寸口而名气口。一部各分天、地、人三候,上部之地属阳明胃经,主消纳五谷,内伤饮食亦先见于右之上部。以其本位而言,则曰心与肺;以其受邪而言,则曰人迎气口。

三指禅是什么意思啊?

在《礼记》上就有“医不三亮咐隐世,不服其药”的说法。

许多人敬厅以为,这个医家要三代作医生,才能请他治病。

其实这个三世,不是三代的意思,三世是指:一《黄帝内经》、《灵柩》、《素问》;二《神农本草》;三《太素》(脉理)。

精通这三项,是作医生的必备条件。所以,不通三世者,不能算是医生,不能服其药。

《太素》所讲求的,完全是气脉的问题简改,在宋、明以后,懂得《太素》的,称为三指禅,不但在摸脉以后能了解病人的病情,并且可以了解人的穷通富贵。脉理真是一门玄而又玄的学问,难怪称这些人为三指禅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