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飞百科

云飞百科

寒热错杂证 少阳寒热错杂证

健康知识 124

上热下寒简介

上热下寒证,泛指上部有寒、下部有热,热证、寒证同时出现的一类的证候。亦即寒热错杂表现之一。出《灵枢·刺节真邪》。多为阳盛于上,阴盛于下。症见胸中烦热,频欲呕吐,腹痛喜暖,大便稀薄等。

寒热错杂证 少阳寒热错杂证

概述 上热下寒为证候名,指上部表现为热,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[1]。厥阴病证型之一;下元虚寒,导致阳气上越之证。3 厥阴病证型之一·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为厥阴病证型之一,亦即寒热错杂表现之一。

即《伤寒论》所称:“伤寒八九日,下之,胸满烦惊,小便不利,一身尽重,不可转侧”之证。乃太阳病误用攻下,损伤正气,邪陷少阳,热扰心神所致。治宜和解少阳,泄热安神,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。

上热下寒者,症见消渴,气上撞心,心中疼热,饥而不欲食,下利及吐蛔等,治宜清上温下[9]厥热胜复者,可预测病情的进退,厥多热少为病进,厥少热多为病退,故其治法当以扶阳抑阴为主[9]。

阴阳失调出现的寒热变化,形成寒热错杂,有几个类型

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是寒药、热药杂用的方子。它属于和解脾胃寒热之邪的代表方。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都是在它的方药基础上加减变化面成。它是治疗脾胃之气失和、心下痞满而挟有痰饮的一种病证。

什么是阴阳失调,寒热错杂?阴阳失调就会出现寒热错杂的症状。寒热错杂包括上热下寒,真寒假热,真热假寒。有没有上寒下热呢?答案是没有。因为火性炎上,热邪是往上走的,所以热邪往往出现在头面部。

中医又把火分为实火和虚火和寒热错杂三种。实火,一般是指体内阳气太盛,“阳有余便是火”。常见的有心火、肝火和胃火三种。

恶寒有阳虚、劳倦、肺火、痰饮、伤酒、伤食、疮毒、郁火及产后等类型(略)。内外恶寒辨:外感恶寒,虽近烈火不除,内伤恶寒,稍就温暖即止。卫不和而恶寒者,调中益气汤。脾胃弱,补中益气汤。阳虚,四君子汤加黄芪、炮姜、肉桂、附子。

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,寒热错杂证可以分为多种类型,如上热下寒证、上寒下热证等。寒热转化的辨别 寒热转化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,由于机体的阴阳失调或治疗不当等原因,寒证和热证可以互相转化。

说明在疾病过程中人体大多存在着病变性质的或寒或热,或寒热错杂,或寒热真假等病理变化。为此,阴阳失调更成为阐释病性寒热变化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病机,明代张景岳的《景岳全书》说:“寒热者,阴阳之化也。

中医基础医学理论:上下寒热错杂

1、患者身体上部与下部的寒热性质不同,称为上下寒热错杂。包括上寒下热和上热下寒两种情况。上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。如以膈为界,则胸为上,腹为下。而腹部本身上腹胃脘又为上,下腹膀胱、大小肠等又属下。

2、如半夏泻心汤,调理脾胃的寒热错杂;乌梅丸调理厥阴经的寒热错杂;二加龙牡汤,调理肾阴阳两虚的寒热错杂。

3、诸如此类,表里、寒热、虚实的结合,在临症上有八个基本类型:即表寒实症、表寒虚症、表热实症、表热虚症、里寒实症,里寒虚症,里热实症,里热虚症。

4、厥阴在汉语中为多义词,在中医中指穴位名、一种疾病,经脉,也是九月和十月的代称。意思是阴气发展到最后阶段,开始向阳的方面转化。有时指足厥阴,有时指手厥阴,有时为手足厥阴合称。基础释义:(1)中医学名词。

5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