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漷县的历史
是村汉代为泉逗颂州县(魏名雍奴县,唐称武清县)属地,名霍村,在雍奴薮北部东畔辽代雍奴薮演化成若干湖沼,村西辽阔水面称延芳淀,帝后王分习于“捺钵文化”,每年季春至延谨指悉芳淀游猎,放海东青擒天鹅,经常驻跸放鹰台东侧之霍村。每至必有大批官员陪猎,无数兵士护从,供需充足。又于此淀上演练水战,以破北宋在沿界之处设水田防卫策略。由此,霍村居民速增,因“捺钵文化”需求于太平年间析出潞县南部、武清县北部添置一县,县治即设在霍村,居漷县之南,古代山北水南为阴,故新置县称漷阴县,侧霍村亦易名漷阴镇。
沿至元代,因永定河、潮白河洪水泛滥,延芳淀渐被淤塞,化为几处较大孤立水面。蒙古族帝后王公亦善于弋猎,常至此游幸,称猎鹅场所为飞放泊或海子,当时漷阴县内有马家庄、栲栳垡、南新庄三大飞放泊与柳林海子,漷阴镇北滨马家庄飞放泊,西滨柳林海子。又是镇地锁京杭大运河,而漕河乃是元朝京师(大都城——今北京)以至北国之生命线。因游猎文化与大都政治、经济需要,于至元十三年祥乎(1276)升漷阴县为漷州,且领香河、武清二县。州治初设于柳林镇(今牛堡屯镇西永和屯村西),是便于游猎需要;不久,州治南迁至白河(今北运河)西岸之河西务,则是漕运之需;至下正间再将州治北迁至漷阴镇内,而是二者兼顾。明初,国都设在 南京,飞放泊进一步淤浅变小,荒地连片,由于战争频繁,漷州民寡赋薄,遂于洪武五年(1372)降州为县,漷州易漷县,县治仍在漷阴镇。清顺治十六年(1659),因以往屡遭水患,民困役重,裁撤漷县入通州直辖区域,只设一名管河州判驻此,从此,漷县作为县级行政区划在历史上消失,但漷阴镇因曾是漷县县治置此而变成一座较大聚落,即以县称为村称,漷阴镇一名随之消失,易称漷县至今。
漷县村东港沟河上横跨一座十三方孔平面石桥。因位于旧县城东门外故名漷县东门桥,乃北京地区方孔名桥最大者,最清光绪二十三年(1897)由乡间集资所建,历史价值较高。村之南西部位,明万历四年(1576)所开护城河遗迹尚存近千米。至于昔日村中萧太后曾饮用之驻跸井、一日井水三变色之三潮井、泉香而冽之甘泉井与村西之落星台(陨石)、村东之观星台(观象台)等著名古迹均因基本建设而荡然无存。
北京通州东南部有个漷(huǒ)县,但是有的人却把它读成“郭县”。也许“漷”有些生僻,所以就读了他的半边儿。“漷”在新华字典中注释:地名,在北京市通州。 “漷”字的解释是指古水名、古县名。关于“古县名”是指北京通州区的漷县镇。同时一座具有两千年历史的京东古城。因曾设县治而得名。
地图
二、通州火县在什么地方
北京通州区的漷县镇,位于北京市通州区东南,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之滨。历史上,曾是南北漕运交通必经之地,素有“京东第一邑”美称。旦数1994年,漷县被确定为北京市首批小城镇建设试点镇,2000年,被国务院体改办确定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镇,近两年,又被北京市列为规划建设试点镇及精品小城镇。小城镇工业聚集区已符合两规划,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通州新城建设规划,分东区和西区,目前东区引进入区项目35家,总投资17亿元,已形成了以新材料、生物技术、纺织、机械为主导行业的工业布模团首局。优势篇区位优势漷县镇地处北京、天津、河北两市一省的交汇点上,是环渤海经济圈的腹心之或滚地,境内又五条区级公路,规划中的七环路也将穿越漷县,地理位置得天独厚,交通网络四通八达。交通优势漷县镇紧邻京津公路(103国道),距国贸中心30公里,京沈高速公路专设漷县出口2.5公里即到。北距通州区17公里,首都机场25公里,张湾货运站7公里,通州火车站16公里;南距天津市区70公里,距塘沽港130公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