参合陂大捷的故事是怎样的?
参合陂之战是十六国后期,北魏在参合陂(今内蒙古凉城东北,一说在今山西阳高)大败后燕的一场重大战役。 登国十年(公元395年)五月至十一月,后燕太子慕容宝率领八万后燕军进攻北魏。
对于慕容垂的决议,一方面是因为慕容宝等人为了拯救面子,不停地劝说出动军队;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,慕容垂经过参合陂之战意识到自个的子侄不是拓跋珪的对手,想在自个死前,替慕容家完全消除这个劲敌。
参合陂之战之所以会发生,是因为两个素来交好的国家北魏和后燕之间闹了矛盾,后燕主动挑起战争,最终战败。当时,北魏的国主是拓跋,后燕的国主是慕容垂。
最有底气统一北方的,北魏在军事和国力上处于劣势。
参合陂之战发生在五胡十六国时期,当时各方诸侯分据一方,形成了中国长达几百年的分裂的情况。
中部大人王建曰:「 ”燕众强盛,今倾国而来,我幸而大捷,不如悉杀之,则其国空虚,取之为易。且获寇而纵之,无乃不可乎!(《资治通鉴·卷一百八》) 于是,「 ”参合陂之战”被俘的四五万燕军全部被杀,做成京观。
参合陂之战简介、经过、历史意义以及影响
战争猜想:参合陂之战,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场因天气而改变战争结果的典型案例,一夜北风紧,燕军没有预料到黄河会忽然结冰,没有对追击的魏军作出防范,故而大败但纵观燕、魏对峙,慕容垂虽是盖世英雄,但垂垂欲老,而接班人不堪大任。
被拓跋珪率领的二万北魏军在参合陂大败。这场战役加速了后燕的灭亡,也奠定了北魏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。 参合陂之战的过程 384年,慕容垂恢复燕国,定都中山(今河北定州),建年号为燕元,史称后燕。
参合陂之战是十六国后期,北魏在参合陂(今内蒙古凉城东北[1],一说在今山西阳高)大败后燕的一场重大战役。登国十年(395年)五月至十一月,后燕太子慕容宝率领八万后燕军进攻北魏。
魏军昼夜兼程追赶,十一月初九日黄昏时分,魏军位于参合陂(今内蒙古凉城以东的岱海,一说今山西阳高)以西。这时,燕军在陂东,扎营在蟠羊山南面的河旁。
从地缘政治上来讲,魏国的地理位置对包括首都中山在内的燕国腹地构成了重大的威胁,同时也堵死了燕国向西北发展的战略通道;同样,魏国要进取中原,碰到的头一个阻碍也正是燕国。基于此,二者之战已无从避免。
参合陂之战过程 公元395年,慕容宝率领八万后燕军队讨伐北魏,对手拓跋硅则率领二万北魏军队迎战。然而参合陂之战过程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并非兵力对抗,而是谋略比拼,双方领导者的决策尤其重要。
北魏攻后燕之战:北魏成为北方最强大国
1、北魏皇始元年(后燕永康元年,396年)八月至三年正月,在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中,北魏主拓跋珪率大军南下,攻占燕都中山(今河北定州),大败后燕的战争。史称北魏攻后燕之战。
2、公元397年,北魏攻后燕都城中山,宝北逃奔至龙城,后北魏破中山,后燕被分成二部。在魏军压力下,慕容德弃邺南下,398年(魏天兴元年),率户四万徙至滑台,自称燕王,史称南燕。
3、但是拓跋珪采取了「 ”远交近攻”的策略,首先和中原强国后燕结好,然后采用逐个击破的策略,在短短9年的世界就平定了北魏周围的很多国家,使得北魏成为了北方强国之一。
4、北魏登国十年(后燕建兴十年,395),后燕攻北魏,拓跋圭面对后燕军的进攻,针对其恃强轻敌,采取示弱远避、待疲而击的方针,同时注重瓦解对方军心,奋勇追击,在参合陂(今内蒙古凉城东北岱海摊)决战中歼灭四五万燕军。
5、北魏攻北燕之战的过程是怎样的? 南北朝时期北魏延和元年(北燕太兴二年,公元432年),在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中,北魏拓跋焘进攻北燕北魏军连克北燕诸军镇的作战,史称“北魏攻北燕之战”。
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参合陂之战简介到此结束了,以及参合陂之战地望新考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