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演义中周瑜的简介?
周瑜(175年—210年),字公瑾,东汉末年名将,安徽庐江舒县人[1] 。洛阳令周异之子,堂祖父周景、堂叔周忠,都官至太尉。长壮有姿貌、精音律,江东有“曲有误,周郎顾”之语。
成语出处为《三国演义》第五十四回:“瑜曰:‘子敬是我恩人,想昔日指囷相赠之情,如何不救你?你且宽心住数日,待江北探细的回,别有区处。’”根据《三国志.吴书.鲁肃传》:“周瑜为居巢长,将数百人故过候肃,并求资粮。
周瑜(公元175年~210年)字公瑾。三国时期吴国将领,杰出的军事家。庐江县(今安徽庐江县)人,汉族。美姿容,精音律,多谋善断,胸襟广阔,人称周郎。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,奠定三分天下基础。
周瑜,生于公元一七五年,死于公元二一○年,东吴大将。字公瑾,庐江舒(今安徽访庐江东南)人。出身官宦之家,仪表英俊,聪颖过人,多谋略,人称周郎。孙策死后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,任大都督。
周瑜(175-210),字公瑾,东吴四英将第一位,庐江舒城人。幼年与孙策相识,结为生死之交。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,周瑜主动投奔孙策。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,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。
周瑜(175~210),字公瑾,庐江舒县(今安徽庐江西南)人。东汉末年东吴集团将领,著名军事家。汉族。美姿容,精音律,长壮有姿貌,多谋善断,心胸宽广。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,奠定三分天下基础。
周瑜简介及事迹
1、性格特点:周瑜首先是一个足智多谋、才智过人的统帅;但是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、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。
2、年,周瑜领兵攻打西川,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,英年早逝,年仅36岁。孙权闻讯后,立即素服迎接周瑜灵柩回柴桑。 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,心胸广阔。东吴老将程普,早年跟随孙坚,自以功高,瞧不起年轻的周瑜。
3、周瑜年少时就有远大的志向,决心做一个能统一天下,定国安邦的人,成就一番大事业。后来跟随与同他同岁的孙策在江东起兵,开始了他的雄图大业,当时袁绍占据北方想拉拢周瑜,被周瑜拒绝,他被孙策封为中郎将时仅24岁,人们都称他为周郎。
4、孙权命周瑜及程普等领三万人抗曹,途中在赤壁两军遇上,曹操军因有疾病,又不习水性,初战便败退,曹操引军至江北。周瑜便与刘备军在南岸设营,相方对峙。周瑜部将黄盖建议用火计将曹军打败,周瑜认为可行,命黄盖诈降。
5、三国演义书里的周瑜的主要事迹:辅佐孙策平定江东,赤壁破曹操,南郡败曹仁、提出征伐益州方案。周瑜(175年-210年),字公瑾,庐江(今安徽庐江县西南)人 。
周瑜简介
周瑜是中国三国形成时期军事家。字公瑾。庐江舒县(今安徽庐江西南)人。出身士族,少时与孙策友好。东汉兴平二年(195)起兵助孙策占据江东。
“瑜亮”就是三国时期周瑜与诸葛亮的并称,后称两人才能相匹敌者为“瑜亮”。饮醇自醉“饮醇自醉”的典故出自《三国志·吴书·周瑜传》裴松之注引《江表传》:“与周公谨交,若饮醇醪,不觉自醉。
周瑜(175年-210年),字公瑾,庐江舒人 。东汉末年名将,出身庐江周氏,洛阳令周异之子,堂祖父周景、堂叔周忠,都官至太尉。长壮有姿貌、精音律,江东有“曲有误,周郎顾”之语。
这就是给各位分享东汉著名将领周瑜的简介的知识,其中也会对周瑜当时在东吴是什么地位进行解释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别忘了关注本站,现在开始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