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飞百科

云飞百科

历史百科敦煌壁画和飞天图 敦煌飞天壁画寓意

历史常识 720

敦煌飞天壁画介绍

创新时期(西魏到隋代)是敦煌飞天中外、东西、南北的互相交流、吸收、融合的阶段,形成了中西合璧的飞天。鼎盛时期(初唐到晚唐)是敦煌飞天完全中国化的阶段,艺术形象达到了最完美的阶段。衰落时期(五代到元代)是敦煌飞天逐步走向公式化的阶段,艺术水平和风格特点一代不如一代。

历史百科敦煌壁画和飞天图 敦煌飞天壁画寓意

北凉时期的飞天主要描绘在窟顶平棋岔角、窟顶藻井装饰、佛龛上沿以及本生故事画主体人物的头顶。其造型特征为:头有圆光,脸型椭圆,直鼻大眼,大嘴大耳,佩戴耳饰,束圆髻,或戴花蔓,或印度五珠宝冠,身材粗短,半裸上体,腰围长裙,肩披大巾。

最有名的飞天画 最有名的飞天画位于敦煌莫高窟第壹佰零捌窟,也被称为“敦煌飞天”。这幅壁画长达15米,高达5米,是中国古代壁画中最大的一幅飞天画。敦煌飞天描绘的是一位身着华丽服装、手持法器、头戴花冠的女神仙,在空中翱翔的场景。

因此,敦煌飞天就是画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,后来成为敦煌壁画艺术的一个专用名词。时代特点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自十六国时期开始出现,历经十个朝代,历时千余年,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消逝而结束。

飞天图的时代特点

其造型和艺术特点是:头有圆光、脸型椭圆,直鼻大眼,大嘴大耳;耳上饰环,头束圆髻,或戴印度五珠宝冠;身材粗短,上体半裸,腰缠长裙,肩披大巾;由于晕染技法变色,成为白鼻梁、白眼珠,与西域龟兹等石窟中的飞天,在造型、面容、姿态、色彩、绘画技艺上都十分相似。

这四身飞天的突出特点是:头有圆光,戴印度式五珠宝冠,脸型修长,因变色原因,成为白鼻梁,白眼圈,为小字脸;上体半裸,腿部修长,成大开口“U”字形;衣裙飘曳,巾带飞舞,横空而飞,四周天花飞落;虽然飞天的肉体与飘带已变色,但衣裙飘带的晕染和线条十分清晰,飞天的飞势动态有力,姿势自如优美。

最具有北凉风格特点的飞天,是第275窟北壁本微故事画主体人物上方的几身飞天灾几身飞天,头有圆光,戴印度五珠宝冠,或头束圆髻,上体半裸,身体呈“U”字形,双脚上翘,或分手,或合手,有凌空飞行的姿势,但这种飞行的姿势显得十分笨拙,有下落之感。

飞天图象征和发展

敦煌飞天在艺术形象上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,虽然其原型来自印度,但经过西域文化、中原文化的共同影响与融合,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象。 敦煌飞天不具翅膀、羽毛,无须依赖圆形光环或彩云,而是以飘逸的衣裙、舞动的彩带作为飞翔的元素,展现出凌空飞翔之美。

飞仙多画在墓室壁画中,象征着墓室主人的灵魂能羽化升天。佛教传入中国后,与中国的道教交流融合。在佛教初传不久的魏晋南北朝时,曾经把壁画中的飞天亦称为飞仙,是时飞天、飞仙不分。

在古代墓室壁画中,飞仙的形象常见,象征着墓主人的灵魂能升天成仙。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并与道教交融,飞仙这一概念在早期与飞天相互通称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,飞天和飞仙的界限并不明显。

奉侍飞天图是古代绘画中的一种重要题材,通常描绘着仙人或神仙腾空而起的场景。在中国古代文化中,飞行被认为是人类极为向往的境界之一,因此飞天图也成为了象征人类渴望超脱尘俗、追求自由飞翔的一种表现形式。奉侍飞天图也体现了人类对于精神和心灵解放的追求,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。

飞天的寓意和象征分别如下 寓意着宗教的融合。在佛教初传不久的魏晋南北朝时,曾经把壁画中的飞仙亦称为飞天,是飞天、飞仙不分。后业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,佛教的飞天、道教的飞仙在艺术形象上互相融合。象征着墓室主人的灵魂能羽化升天。墓葬中和羽人一起出现的还有各类神仙。

寓意为茅台酒是外交友谊的使者。飞天图案是敦煌壁画的标志性形象之一,也是世界美术史上的瑰宝,在西方社会接受程度很高,飞天仙女有外交使者的寓意,也和茅台外销的愿景不谋而合。为适应国际市场需求,1958年茅台决定租用贵州省粮油进出口公司的“飞天献酒”商标,将茅台酒外销商标更改为“飞天牌”。

历史百科敦煌壁画和飞天图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,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,更多关于敦煌飞天壁画寓意、历史百科敦煌壁画和飞天图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