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陈寿《三国志》做注,极大丰富三国史料的南朝人物是?
1、为陈寿《三国志》做注,极大丰富三国史料的南朝人物是裴松之。裴松之 裴松之(372年-451年),字世期,河东闻喜人,后移居江南。南朝宋著名史学家,为《三国志》作注。与儿子裴骃、曾孙裴子野被称为史学“三裴”。宋文帝以陈寿所著《三国志》记事过简,命他为之作补注。
2、南朝人刘勰在《文心雕龙·史传》篇中讲:“魏代三雄,记传互出,《阳秋》、《魏略》之属,《江表》、《吴录》之类,或激抗难征,或疏阔寡要。唯陈寿《三国志》,文质辨洽,荀(勖)、张(华)比之(司马)迁、(班)固,非妄誉也。”这就是说,那些同类史书不是立论偏激,根据不足,就是文笔疏阔,不得要领。
3、陈寿作《三国志》,惜墨如金,篇幅非常短。为了记载更详实的历史,南朝人裴松之为《三国志》做了注。这个注不仅包含了他在其他史料里收集的历史记载,也加入了一部分自己的观点。如果没有裴松之的注,我们现在看的《三国志》将会少一半内容。在整部《三国志》里,裴松之的注可以说非常公正。
4、宋文帝以陈寿所著《三国志》记事过简,命令裴松之广采三国各类史籍为陈书作注。裴松之受诏后,上搜旧闻,傍摭遗逸,经过三年的精心撰作,终于在元嘉六年(429)七月写成《三国志注》。
5、西晋陈寿所著《三国志》是三国故事的最早源头,但这是纪传体的史书,记事简略,粗陈梗概。南朝宋人裴松之为《三国志》作注,增加了许多奇闻轶事,传奇色彩与可读性都大大增强。 中唐史学家刘知袭在《史通》中说,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“得之于行路,传之于众口”,可见这个时期三国故事已广泛流传于民间。
6、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、话本,结合陈寿《三国志》和裴松之注的史料,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,创作了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,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,俗称“嘉靖本”,本书24卷。清康熙年间,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、增删文字,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《三国演义》。
裴松之的为《三国志》补注
为陈寿《三国志》做注,极大丰富三国史料的南朝人物是裴松之。裴松之 裴松之(372年-451年),字世期,河东闻喜人,后移居江南。南朝宋著名史学家,为《三国志》作注。与儿子裴骃、曾孙裴子野被称为史学“三裴”。宋文帝以陈寿所著《三国志》记事过简,命他为之作补注。
我们在读《三国志》时,一定要把裴松之的注文当作正文来读。纪昀在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中对裴松之注《三国志》的评价:“宋元嘉中,裴松之受诏为注,所注杂引诸书,亦时下己意。
裴松之(372~451),字世期,河东闻喜(今属山西)人,祖父时已迁居江南。刘宋初官中书侍郎,奉命作《三国志注》,元嘉六年(429)奏上。他在《上三国志注表》中说,陈寿的书“铨叙可观,事多审正”,但又指出它“失在于略,时有所脱漏”。
裴松之的注释工作对《三国志》具有重要价值,他注释的特点在于详尽搜罗,注重补阙、纠谬,以及对史事的深入评论。他不仅解释地理名物,更关注于弥补陈寿原著的遗漏和纠正错误。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记述,他都收录以备参考,对陈寿的论述若有不当,也进行了批评。
裴松之补注《三国志》这个人,姓裴名松之字世期,南朝宋代人。他最为后人熟知的事迹,就是为《三国志》作注。陈寿作《三国志》,囿于史实的缺乏,许多人物传记都相当简略,并没有很好地反映三国时代的原貌。
三国志注的作品评价
第一个对裴松之《三国志注》进行整体评价的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。宋文帝元嘉六年(429年)七月《三国志》注成奏上,宋文帝叹为“不朽”!从唐代开始,学者们对裴松之及其《三国志注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意见,主要针对裴注资料庞杂繁芜和体例不纯。
由此可见,《三国志》书成之后,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。陈寿叙事简略,三书很少重复,记事翔实。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,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。史学界把《史记》《汉书》《后汉书》《三国志》合称前四史,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。陈寿还能在叙事中做到隐讳而不失实录,扬善而不隐蔽缺点。
评价:中国确也还盛行着《三国志演义》和《水浒传》,但这是为了社会还有三国气和水浒气的缘故。——鲁迅《且介亭杂文二集》这部书现行本(毛宗岗本)虽是最后的修正本,却仍旧只可算是一部很有势力的通俗历史讲义,不能算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书。
”由此可见,《三国志》书成之后,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和称赞。陈寿叙事简略,三书很少重复,记事翔实。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 严慎,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。史学界把《 史记》《 汉书》《 后汉书》《三国志》合称 前四史,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