苗刘兵变是什么?具体产生了哪些后果?
1、苗刘兵变,又称刘苗之变、明受之变,是建炎三年(公元1129年)由苗傅和刘正彦发动,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以清君侧,并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两岁的皇太子赵旉的兵变。
2、那么苗刘政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?靖康之耻之后,漏网之鱼赵构做了皇帝,建立了南宋。不过在金人的逼迫下,一路难逃,南宋小朝廷由应天府全部逃往扬州。而赵构宠信宦官,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。
3、苗刘兵变发生在北宋时期,是一次重要的军事政变。这次兵变的主角是苗傅和刘正等人。当时,由于朝廷内部的不满和民众对军队的不满,导致军队内部士气低落,这为苗刘兵变提供了契机。在这次兵变中,苗傅和刘正等人利用士兵的不满情绪,发动了一场针对朝廷的武装斗争。
4、勤王军已经组成完毕,最后苗傅和刘正彦被缉拿,斩于建康闹市。事件影响 苗刘兵变虽然是以失败告终,但激发了很多人的抗金心理,赵构也开始进行整顿,限制宦官力量,为百姓减负。不过这件事也有负面影响,就是赵构此后不在信任武将,这使得南宋军力再打折扣,最后重文轻武更加严重,面对金军难以形成有效对抗。
5、苗刘兵变前南宋的政治形势 在靖康之变后,中国黄河流域的大多数地区丧失了有效的地方政府的管理,陷入到了混乱的局势之中。徽钦二帝的被掳更是让政治秩序的恢复变得十分困难。不过当时各地的百姓却在没有政府组织的情况下举起了义旗,他们纷纷建立起山水寨,抵御金人的南下进攻,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战绩。
6、这次历史上著名的苗刘兵变,标志着南宋抗金斗争的重要转折点。兵变的发生,沉重打击了那些主张皇帝南逃、寻求妥协的投降派,清晰地揭示了民众对逃避抗金的决心和对和平的渴望。它显示了妥协逃跑政策在当时社会的孤立无援,象征着人民抗金力量的崛起和民族精神的觉醒。
苗刘兵变
刘晏本是严陵人,陷辽登第,于宋徽宗宣和年间率众来归。正彦用晏计易旗帜为疑兵,终使丁进投降。刘晏自通直郎迁朝请郎,正彦只获薄赏,心中不满,乃散所赐金帛与将士,寻被命从六宫,皇子至杭州。建炎三年,刘正彦与苗傅发动苗刘兵变。
苗刘兵变发生在南宋赵构在位期间,是建炎三年(公元1129年)由苗傅和刘正彦发动的一场兵变。3月26日,是宋神宗忌日,百官行香祭祀。事后,百官入朝,苗傅和刘正彦趁着这个机会,埋下伏兵,诛杀了王渊,随后杀入皇宫,他们认为皇帝来路不正,逼着赵构退了位,传位给了年仅三岁的皇太子赵旉。
当苗刘得知消息时,内心充满恐慌。在朱胜非和冯轓的劝说下,他们带领百官向高宗提出复辟的请求。1129年4月20日,;太后下诏,将政权归还,皇帝重新登基。;(摘自《宋史》卷24《高宗本纪》)高宗回到宫中后,宣布尊太后为隆祐皇太后,并恢复了赵敷,即苗傅所立的幼君,作为太子。
苗刘兵变高宗复位
1、;(摘自《宋史》卷24《高宗本纪》)高宗回到宫中后,宣布尊太后为隆祐皇太后,并恢复了赵敷,即苗傅所立的幼君,作为太子。他刻意任命苗傅和刘正彦为淮西制置使和副使,意图将他们调离朝廷,随后发布诏书,恢复了年号建炎。苗、刘二人要求高宗给予免死铁券,以免除他们政变的责任。
2、张浚和韩世忠、刘光世集结完军队后,就联名传檄天下勤王。这时苗傅和刘正彦才慌了手脚,赶紧请高宗复位,然后请高宗给他俩赐了一到免死的丹书铁券。高宗赵构知道这俩人傻,于是在铁券里写下了“除大逆外,余皆不论”的句子,俩人乐呵呵的拿着铁券带兵逃到了外地。一场兵变闹剧不到一个月就结束了。
3、接着:苗、刘率兵包围行宫,一面分兵捕杀宦官康履、曾择等,一面胁迫宋高宗传位于三岁的皇子赵昚,改元明受,请隆佑太后(即元佑皇后)垂帘听政,尊高宗为睿圣仁孝皇帝,居显宁寺,改称睿圣宫。苗傅升任御营使司都统制,刘正彦为副都统制。
4、简介 刘正彦是南宋将领,没有政治远见,发动苗刘兵变失败后,被宋高宗寸磔而死。由阁门祗候易文资至朝奉大夫,后以事责降。当时王渊为御营都统制,刘正彦归之。王渊因了解刘法,遂荐正彦于朝,复为武德大夫、濠州知州,擢为御营右军副都统制,王渊分给他三千精兵。
5、刘正彦(?——1129年),籍贯不详,南宋初年军事将领。其父刘法,宋徽宗政和年间曾任熙河路经略使,在金国入侵南宋之际,发动苗刘兵变,后被宋高宗寸磔而死。苗傅(?--1129),南宋将领。上党(今山西省长治市)人。隆祐太后(哲宗赵煦之后)南渡,为统制官,驻临安(今浙江省杭州市)。
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发生在宋朝的苗刘兵变到此结束了,以及宋朝苗刘之变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