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侯惇经常打败仗,为什么还是曹魏第一大将?
夏侯惇能成为曹魏大将军有三点原因:夏侯惇只效忠曹氏;夏侯惇军中威望很高;夏侯惇背后的夏侯家族势力庞大。0常败将军夏侯惇。夏侯惇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将领,从小学习武艺,非常勇猛,脾气也比较暴躁。据说在其十四岁的时候,有人侮辱他的老师,他就弄死那个人。
夏侯惇在曹操阵营中经常是镇守后方,所以表面上看没有什么突出的战绩。但是这不代表夏侯惇的作用就重要,有了夏侯惇曹操才没有了后顾之忧,不用考虑自己的大后方,可以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前线作战上,深入清晰了夏侯惇紧张重要的作用,就知道曹操为什么重用夏侯惇了。
在曹魏正式建立之后,夏侯惇虽然屡战屡败,但是,因为自己是曹魏宗室,加上资历摆在那里,这促使夏侯惇依然官至大将军,并且是曹魏历史上第一任大将军。诸葛瑾 另一方面,就诸葛瑾来说,同样是一位常败将军。诸葛瑾(174年-241年),字子瑜,汉族,琅邪阳都(今山东沂南)人。
夏侯惇为曹魏集团贡献了自己的一生,所以曹操对他格外信赖。夏侯惇是唯一一个能不经过通传,便可以带刀直入曹操卧室的人,也是曹魏集团中,唯一一个受汉代官职的武将。因为曹操认为自己也是汉职,所以他心里已经将夏侯惇当成了自己人,是可以荣辱与共的。
他就是凭借着曹操对他的信任,所以成为了曹魏第一名将。夏侯惇夏侯渊两兄弟很早就和曹操相识,在曹操第一次参加战争的时候这两兄弟就跟随在曹操的身边,从此以后曹操和他们两个的命运也紧紧的绑在一起,不论生死他们始终都站在同一战线之上。夏侯惇见过曹操打败吕布,击溃袁绍的英雄气概。
曹魏第一武将,为何曹操坚持不封他魏国官职?
如果不是当初夏侯惇执意要当魏臣,名义上他就不能算是魏国开国元勋,因为到死,他和曹操一样都是汉臣,夏侯惇跟曹操表忠心想为魏臣,但是曹操真的爱惜夏侯惇,让他和自己同列汉臣,这是很高的荣誉。
从整体利益出发。曹操的待遇与称帝相同,同时,封长子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国太子,显然曹丕已经确定了是汉献帝后的当然皇帝,子为皇帝,父当然是死后的太上皇,所以曹操认为没有必要再去称帝而引起众怒。从战略出发,防止吴蜀联合。因为当时孙权曾劝他称帝。
曹操作为一代枭雄,是三国乱世的黑马,他英勇善战,谋略宽广,建立了魏国,在位时,治理国家,上下一心,可惜到了后代曹芳在位的时候,他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已经不性曹了。
曹操晚年生活想要取代汉献帝的地位,他提出自立为王的建议,但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曹操的竟然是跟随自己征战多年的荀彧,在这一刻,他才明白天下人心向汉而不向曹。这次事件彻底打破了曹操的的帝王梦。
担心会给政敌和拥汉派一个舆论上的借口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,曹操如果贸然称帝,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利一个舆论上的借口,使自己政治上陷入被动。纵观曹操的一生,内部的反对和反叛大多发生在他被封为魏公、魏王之后,因此,继续维持献帝这块招牌,对于安抚拥汉派,巩固内部,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。
夏侯和人物传记
魏将。父渊,魏征西将军。夏侯和,夏侯渊的四子,于三国演义第102回登场,谙知韬略,被司马懿推荐成为其行军司马,参与军机,主动请命出击,两退蜀军,获木牛流马。后进言懿斩所俘百余蜀兵,懿不从。
夏侯和,字义权,是魏国名将夏侯渊的第七子,历史上他被尊称为晋光禄勋,曾担任过魏国的征西将军。在司马懿担任相国时,夏侯和被任命为左司马,他的官职经历丰富,曾任河南尹及太常。晋朝建立后,晋武帝即位,当时贾充的女儿成为齐王攸的妃子,而攸被朝廷视为可能的接班人。
夏侯玄,字泰初,生于209年,卒于254年3月27日。他是魏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之子,曹爽的亲族,曾被曹爽提拔为征西将军,假节都督雍、凉州诸军事。他参与了曹爽伐蜀的行动,但结果惨败。曹爽一族被司马懿剿灭后,夏侯玄转任为大鸿胪、太常。